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黄昏的壮丽景象,同时暗含对高洁品格的赞美。
开篇两句用"振条裂石"形容寒风呼啸的威力,连石头都要被吹裂,黄昏时霰雪(小冰粒)密集落下,仿佛天空也在发愁。这里通过夸张手法,突出了自然界的磅礴力量。
中间四句笔锋一转,写梅花("若兰"暗指梅花)不愿困在庭院,而要扎根山岩幽谷。即使被折断,它的精魂也能化作雪中精灵,在月光下散发清香。这里用拟人手法,赋予梅花倔强、高洁的灵魂。
最后两句赞美梅花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春风中开得灿烂,但清雅的肌肤与秀丽的骨相(比喻内外兼修)无人能及。诗人通过梅花"肤清骨秀"的形象,表达了对超凡脱俗品格的向往。
全诗妙在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表面上写寒风、霰雪、梅花,实则借物喻人。特别是"健步斸本移岩幽"这句,把梅花主动选择艰苦环境的姿态,写得像位潇洒的隐士,非常生动。
苏籀
(1091—?)眉州眉山人,字仲滋。苏迟子。事亲孝,仅十余岁,侍祖辙于颍昌九年,未尝去侧。以祖荫官陕州仪曹,历太府监丞、将作监丞。请祠归,卒年七十余。以文学见知于晁说之、洪炎等人。有《栾城遗言》、《双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