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歌送贾谏议德修奉使黔中临问属夷酋长

燕城客舍经春草,落花如雪閒不扫。
故人忽作夜郎行,离心沟水长安道。
与君追逐竞高踪,翩翩矫若双飞龙。
春风共载承明笔,晓月同趋长乐钟。
嗟君风度何磊磊,夙昔大名满东海。
千言倚马疾如飞,赋成四座腾光彩。
一列金闺法从班,朝朝鸣玉侍天颜。
牵裾折槛偶然事,谏草琅琅动九关。
夜郎越巂天南土,万里夷荒开幕府。
倚剑秋回七泽云,挂帆夜渡三湘雨。
天书远向百蛮开,辫发番君夹道来。
啸咤风雷震山岳,白日罔两何有哉。
金杯红烛月鸣杵,酌酒与君对君语。
区区离合安足陈,怀抱平生吾与汝。
春晴日观转愁予,十二河山锦不如。
莫诧故林偏得到,吾将走马深嵓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送别好友贾德修出使贵州时写的,充满了豪迈的友情和壮阔的边塞情怀。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晓月同趋长乐钟")
诗人用"燕城客舍落花如雪"的春景开场,带出离别的惆怅。但马上转为对往事的豪迈回忆——他们曾像两条飞龙般在官场并肩奋斗,一起执笔写公文、清早赶去上朝。这里用"双飞龙"的比喻,展现了两人志同道合的深厚友谊。

第二部分("嗟君风度何磊磊"到"谏草琅琅动九关")
用"风度磊磊""千言倚马"等词夸赞贾德修的才华:他文思敏捷(写文章快得像骑马),名声远播,在朝廷敢于直言进谏("牵裾折槛"用典故形容他像古代忠臣一样敢拉皇帝衣服劝谏)。这部分突出了友人刚正不阿的官员形象。

第三部分("夜郎越巂天南土"到"白日罔两何有哉")
笔锋转向友人即将前往的贵州:用"万里夷荒""风雷震山岳"等壮阔描写,把偏远之地写得气势磅礴。想象友人持剑渡江、公文传到边疆时,少数民族首领("辫发番君")纷纷前来拜见的场景,连山鬼("罔两")都吓得躲藏,凸显使命之重大。

最后部分("金杯红烛"到结尾)
回到送别宴席,诗人与友人把酒话别。最后四句最动人:诗人说"不要感叹聚散离合",转而突然流露自己的归隐之意——"我要去深山里隐居了"。这看似突兀的结尾,其实暗含对官场的疏离感,更反衬出对友情的珍重。

全诗特色:
1. 刚柔并济:既有"双飞龙""震山岳"的雄浑气魄,又有"落花""红烛"的细腻柔情
2. 时空跳跃:从眼前送别→回忆过去→想象边疆→突然收束到归隐,层次丰富
3. 用典自然:如"牵裾折槛"写谏官风骨,"罔两"指山鬼,都融入场景不显晦涩

核心情感:在豪迈的送别中,藏着对友情的珍视、对理想的坚守,以及诗人自己"不如归去"的人生感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