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花下作(丙寅)

首夏花信终,月闰又开朔(彝尊)。
湿云来远岑,密雨溜斜桷(周筼)。
虽违登览兴,且喜氛垢濯(彝尊)。
轴帘纳馀清,叩户鲜重较(筼)。
瓯香碾新团,滴古濡散卓(彝尊)。
虚斋憺无事,晚霁意萧邈(筼)。
高萝何年植,老干惜崩剥(彝尊)。
杪春发新条,青翠才一搦(筼)。
有如荔含苞,又若鸟破㲉(彝尊)。
笼阴忽盖瓦,落格渐成幄(筼)。
五髻璎珞垂,群玉玲珑琢(彝尊)。
荣悴迭后先,土膏异丰确(筼)。
幽赏人未齐,暖游蜂已觉(彝尊)。
将寻绦铃护,毋使雀豹啄(筼)。
写生画史为,配馔食经学(彝尊)。
故乡南湖南,风景别燕涿(筼)。
浓阴压两岸,虺蔓埽船角(彝尊)。
鸥凫杂坐卧,虾蚬恣捞捉(筼)。
何为久滞淫,来往昧鸠鸴(彝尊)。
酒罢花亦残,拥衾归梦数(筼)。

现代解析

这首《紫藤花下作》是清代两位诗人朱彝尊和周筼的联句诗,一人一句轮流创作,像对唱一样描绘紫藤花开的初夏美景。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八句)
写初夏雨后赏花的环境。首夏(农历四月)花期将尽,但闰月让花期延长。远处乌云带来细雨,冲刷着屋檐。虽然雨天不便出游,但空气格外清新。两人卷起竹帘纳凉,轻叩门扉(可能指风吹门动),煮着新茶,在雨后的宁静中享受悠闲时光。

第二部分(中间十六句)
重点描写紫藤花的姿态。老藤干裂却发出嫩枝,新芽像荔枝初绽、雏鸟破壳。藤蔓很快爬满屋檐,形成绿荫帷幕。花朵像垂落的璎珞(古代饰品),又像精巧的玉雕。花期有早有晚,因土壤肥瘦而异。蜜蜂已来采蜜,诗人却担心鸟雀啄食花朵,想用丝带铃铛保护花枝。这里把紫藤从发芽到盛放的过程写得生动鲜活,尤其"荔含苞""鸟破㲉"的比喻非常形象。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
由花联想到故乡。诗人想起江南南湖两岸的紫藤浓荫,藤蔓扫过船角,鸥鸟野鸭自在栖息,人们捞虾捕蚬(小贝类)的生活场景。对比现在漂泊在外,连候鸟(鸠鸴)的来去都记不清了。最后以酒尽花残、拥被思乡作结,带着淡淡惆怅。

诗歌亮点
1. 双人联句的趣味:像乒乓球对打,朱彝尊写景,周筼接续深化,比如朱写"老干崩剥",周立刻接"新条青翠",形成枯荣对比。
2. 比喻新颖:用"荔枝苞""破壳鸟"形容紫藤嫩芽,用"璎珞垂""玲珑玉"比喻花朵,把植物写活了。
3. 乡土情怀:后段突然转入江南记忆,紫藤不仅是风景,更是乡愁的载体,与北方(燕涿)形成对比。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先拍雨景特写,再聚焦紫藤生长细节,最后镜头拉远到故乡长卷,在赏花中寄托了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