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亭观浪

洞庭秋高北风起,怒浪排空日光眯。
坐见雪山飞从物外来,地轴天关恐将圮。
移沙裂石失浦溆,群龙呀牙鲸掉尾。
舟人但如鹳鸣垤,咫尺⑴存亡隔千里。
嗟哉至柔物,澒洞安可当。
大禹没已久,巨浸谁为防。
须臾风收浪亦静,嫦娥洗月添寒光。
湘妃妙曲鼓未彻,汨罗之魄云徜徉。
而今君臣正相乐,法弊一一新更张。
监司精明郡县肃,国⑵无忠愤惟循良。
洞庭怪变自出没,回首天边归雁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在秋日狂风中的壮阔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狂风巨浪的震撼)
开篇用"怒浪排空""雪山飞"等夸张比喻,展现洞庭湖浪涛如雪山崩塌、天地摇晃的骇人画面。连水鸟都吓得在土堆上哀鸣,小船在滔天巨浪中命悬一线。这里通过自然力量的狂暴,暗喻人生际遇的不可控。

第二部分(历史与神话的交织)
诗人由巨浪联想到治水的大禹已逝,如今无人能驯服自然之力。随后笔锋一转,描写风平浪月后:月光如嫦娥清洗过般清冷,湘妃的琴声与屈原的魂魄在云间飘荡。这些神话意象暗示着历史长河中,美好与悲壮始终并存。

第三部分(对现实的隐喻)
最后六句看似在歌颂当下政治清明("君臣相乐""法弊更张"),实则暗含深意。说"国无忠愤惟循良",表面夸赞官员守法,实则可能讽刺官场缺乏敢言之人。结尾"怪变自出没"与"归雁行"的对比,暗示无论自然还是社会,平静表面下都暗藏变幻。

艺术特色
1. 动静结合:从惊涛骇浪到月夜宁静,形成强烈视觉冲击
2. 双关隐喻:自然现象暗指社会现实,如"群龙呀牙"可能象征权贵争斗
3. 神话点缀:湘妃、屈原等典故增添历史厚重感

核心思想
诗人通过洞庭湖的瞬息万变,表达了对自然伟力的敬畏,同时借景抒怀:社会看似安稳的表象下,仍需警惕潜在危机。其中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也包含对现实政治的隐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