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厌倦世俗交际、享受独处之乐的文人形象。
前两句写诗人长期不屑于用花言巧语讨好权贵("唇舌薄君卿"),干脆关起柴门不再迎来送往。这种生活态度既表现了文人的傲骨,也透露出对虚伪社交的厌倦。
后两句笔锋一转,用雨后景象暗喻心境变化:稚嫩的竹子和高大的槐树在雨中静静伫立,就像诗人独处的状态;忽然雨过天晴,夕阳的光芒破云而出,这个突如其来的明亮画面,象征着诗人在独处中获得的豁然开朗的愉悦感。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将世俗应酬的烦闷与独处观景的惬意形成鲜明对照。最妙的是最后那个"放出"的夕阳,仿佛是大自然给隐居者的惊喜礼物,让整首诗在压抑后突然明亮起来,传递出"独处也能遇见美好"的生活智慧。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