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同琉球郑生赴通州作

西风送铃驮,初日浮古尘。
王事莫敢息,于役偕远人。
海藩被恩信,济济来成均。
私怀屡得请,不愧观国宾。
黄花酒已熟,吹帽值佳辰。
程期限公牒,仆隶嚬且呻。
安知余蓄念,疮痍轸边垠。
三载警烽檄,犬羊昧尊亲。
嘉尔笃忠孝,历险归我仁。
附枝无曲木,同辙非异轮。
汉德优既渥,景命终古新。
永永为外捍,不在输奇珍。
学省延国胄,所期化益淳。
凛然效一职,去矣无苦辛。

现代解析

《九月同琉球郑生赴通州作》这首诗,主要通过描述作者与琉球友人郑生一同前往通州的旅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的开头,作者描写了旅途中的景象:西风轻拂,铃铛声伴随,初升的太阳映照着古老的尘土。这里的“西风”和“初日”不仅描绘了旅途的自然景象,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漫长。作者提到“王事莫敢息”,表明他们是奉命行事,不敢懈怠,体现了对国家事务的忠诚。

接下来,作者提到与郑生同行,称他为“远人”,即来自远方的人,暗示了郑生的琉球身份。作者对郑生表达了敬重,认为他“被恩信”,即受到朝廷的信任和恩惠,并且“济济来成均”,说明他学识渊博,来到朝廷学习。作者与郑生的交往是“私怀屡得请”,即私下里多次得到郑生的请求,但作者并不因此感到不安,反而觉得“不愧观国宾”,即自己无愧于作为国家的宾客。

在旅途中,作者提到“黄花酒已熟”,暗示了秋天的到来,也表达了与友人共饮的愉悦心情。然而,旅途并不轻松,作者提到“程期限公牒”,即行程有严格的期限,仆人也在抱怨劳累。尽管如此,作者心中却牵挂着国家的边疆安危,“疮痍轸边垠”,即边疆的百姓正遭受苦难,作者对此深感忧虑。

作者进一步提到“三载警烽檄”,即三年来边疆一直有战事,外敌“犬羊昧尊亲”,即不懂礼仪,不尊重中原的文化。作者称赞郑生“笃忠孝”,即忠诚孝顺,历尽艰险来到中原,体现了仁德。作者认为,像郑生这样的人,就像“附枝无曲木,同辙非异轮”,即他们与中原人民同根同源,志同道合,并不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而有本质的差异。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认为“汉德优既渥,景命终古新”,即国家的德行深厚,前途光明。他希望像郑生这样的“外捍”(即外国的忠臣)能够永远为国效力,而不是仅仅进贡奇珍异宝。作者还提到“学省延国胄”,即朝廷邀请郑生这样的外国学子来学习,目的是为了“化益淳”,即使他们更加忠厚淳朴。作者勉励自己和郑生“凛然效一职”,即严肃认真地履行职责,不要因为辛苦而退缩。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诗中的情感真挚,既有对边疆战事的忧虑,也有对友人忠诚的赞赏,充满了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