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绝诗白龙泉

崖石何凿凿,渤潏涌山脚。
含虚光可鉴,倒影壁如削。
弥漫到前溪,支脉通远壑。
白龙乃神物,胡此恋一勺。
势能为霖雨,力可兴雷雹。
上天未有命,兹焉缩头角。
应防困蝼蚁,泥蟠讵敢跃。
葅醢曾是忧,豢养殊非乐。
亦如君子道,出处贵先觉。
吾生苦迁谪,未免郡政缚。
偶来泉畔坐,感兴题秋箨。
斗薮缨上尘,试就清涟濯。
聊将一掬水,洗我面惭怍。
日暮不忍归,风埃满城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名为"白龙泉"的山水景观,并借景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前六句)生动描写白龙泉的景色:陡峭的山崖下,泉水从山脚喷涌而出,清澈得能照见人影,水面如镜子般映出刀削般的崖壁。泉水蔓延成溪流,最终汇入远方的山谷。这里用"渤潏"形容泉水喷涌的声势,"含虚光可鉴"展现水光的清澈透亮。

第二层(中间十句)将泉水拟人化为白龙,展开丰富想象:这条神龙本可以呼风唤雨、兴雷作雹,却因"上天未有命"而困守在这小小水潭,就像英雄受困于时势。作者用"缩头角""防蝼蚁"等形象表达,暗示人才被埋没的处境,并引申出"君子处世要懂得审时度势"的道理。

第三层(最后八句)转入个人抒怀:作者自述被贬官的经历,像被俗务束缚。坐在泉边时,看着水中倒影和飘落的秋叶,用泉水洗去官场尘埃,实际上是在洗涤内心的惭愧。结尾"风埃满城郭"的暮色描写,暗示对污浊现实的无奈。

全诗妙在将一口普通山泉写得气韵生动,又自然融入身世之感。写景时"倒影壁如削"等句简练传神;说理时把白龙比作怀才不遇的君子;抒情时通过"洗尘""面惭"等动作,含蓄表达内心矛盾。这种由实景到虚境、由物及人的写法,让山水诗有了更深刻的人生思考。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