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从事新宁陈氏归隐卷
识子何太迟,谁家见颜色。
胡瓶臈酒介轩楼,红烛离堂孔彰席。
忆昨见君毛骨奇,白面虬须秀两眉。
九苞凤羽朝阳日,百鍊鱼肠出匣时。
清署淹留凡几载,百司共喜文无害。
何意翻捐从事衫,到家偏著斑斓綵。
阶下红萱映白茆,活鳞香稻遍山庖。
帘前肆伍淩霜竹,借与慈乌来作巢。
莫言村西一丘壑,小山松桂长如昨。
心远能教地自偏,何必庐阜天台有猿鹤。
胡瓶臈酒介轩楼,红烛离堂孔彰席。
忆昨见君毛骨奇,白面虬须秀两眉。
九苞凤羽朝阳日,百鍊鱼肠出匣时。
清署淹留凡几载,百司共喜文无害。
何意翻捐从事衫,到家偏著斑斓綵。
阶下红萱映白茆,活鳞香稻遍山庖。
帘前肆伍淩霜竹,借与慈乌来作巢。
莫言村西一丘壑,小山松桂长如昨。
心远能教地自偏,何必庐阜天台有猿鹤。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朋友辞官归隐的故事,用生动的画面和比喻表达了对他品格才华的赞赏,以及对他隐居生活的美好想象。
开头四句像是电影开场:诗人遗憾认识这位陈姓朋友太晚,回忆初见时的场景——在挂着胡人酒器的阁楼上,红烛高照的饯别宴席。这里用"胡瓶臈酒""红烛离堂"这些具体物件,立刻让人感受到当时热闹又略带伤感的气氛。
接着用四个精妙的比喻夸赞朋友:
1. "白面虬须秀两眉"——面容清秀却蓄着威武的胡须,眉毛特别好看
2. "九苞凤羽朝阳日"——像凤凰迎着朝阳,比喻他才华出众
3. "百鍊鱼肠出匣时"——像宝剑出鞘般锋芒毕露
4. "百司共喜文无害"——说他在官府工作时,同事都喜欢他温和不伤人的文采
中间转折写他辞官归隐:脱下官服("从事衫"),换上百姓的彩衣。这里用衣服的变化暗示人生选择的变化。
后八句像一幅田园画卷,描绘想象中的隐居生活:
- 门前开着红萱草和白茅花
- 厨房有活鱼和香米
- 窗前耐寒的竹子让乌鸦来做窝
- 虽然只是村西小山丘,但松树桂树永远青翠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只要心境超脱,住哪里都清静,不一定非要去庐山、天台山这样的名山隐居。这里用"猿鹤"代指隐士常居的仙境,说平凡处也能活出仙意。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寻常景物写得生机勃勃:红萱白茅的色彩对比,活鱼香稻的味觉想象,乌鸦在竹丛做窝的生活气息,让归隐生活显得温暖可亲。诗人用朋友脱下官服这个细节,巧妙表达了"放下功名,回归本真"的人生智慧。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