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
吾君如汤仁,常为无灾惧。
一夫恐不获,贸贸悲辑屦。
二斗东南忧,诏书走晨暮。
陈陈发囷廪,粒食不待诉。
知公经纶手,故以民社付。
汪然叔度陂,不见伟节怒。
德星所临次,民瘼消朽蠹。
祝祠往无愧,飞雨来半路。
耕犁及二麦,浸灌休老圃。
何人执笔书,为瑞非虚语。
应言颍川凤,未要猫相乳。
益欣狱讼少,三尺略细故。
丞掾从歌呼,讴谣入章句。
谢公未赋归,赤子犹待哺。
一夫恐不获,贸贸悲辑屦。
二斗东南忧,诏书走晨暮。
陈陈发囷廪,粒食不待诉。
知公经纶手,故以民社付。
汪然叔度陂,不见伟节怒。
德星所临次,民瘼消朽蠹。
祝祠往无愧,飞雨来半路。
耕犁及二麦,浸灌休老圃。
何人执笔书,为瑞非虚语。
应言颍川凤,未要猫相乳。
益欣狱讼少,三尺略细故。
丞掾从歌呼,讴谣入章句。
谢公未赋归,赤子犹待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心系百姓的仁德官员形象,展现了古代清官为民解忧的动人场景。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百姓疾苦(开头8句)
用"一夫恐不获"(连一个人挨饿都担心)、"贸贸悲辑屦"(百姓惶惶不安)等生动细节,描写灾荒中民众的困境。朝廷紧急调粮救灾,"诏书走晨暮"(诏书早晚不停传送)体现救灾的紧迫感。
2. 清官仁政(中间12句)
以"叔度陂"(东汉清官典故)赞美官员如春风化雨般化解民困。"飞雨来半路"用及时雨比喻救灾措施,使农田得到灌溉。特别提到减少诉讼案件("狱讼少"),说明他善用调解而非严刑。
3. 官民和谐(后续6句)
描写衙门里"丞掾从歌呼"(下属跟着唱歌)的欢乐场景,百姓把感激编成歌谣传唱。用"赤子待哺"(婴儿需要喂养)比喻百姓仍需官员照料,体现深厚感情。
4. 典故运用
"颍川凤"指东汉贤官陈寔,"猫相乳"典故比喻化敌为友,这两个典故都暗赞官员以德服人、化解矛盾的治理智慧。
全诗最动人的是"知公经纶手,故以民社付"两句——明知你是治国能人,所以把百姓托付给你。这种将民生重任托付给贤能者的信任感,至今读来仍令人温暖。诗中救灾、减刑、劝农等细节,构成了一幅古代理想官员的立体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