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之得邺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
邺城城南青雀来,五楼突兀肩三台。
胡桃万瓦净如水,春阴不敢生莓苔。
檐雨阑干三百尺,多年雨啮空阶石。
繁华已逐水东流,断甓时从耕者得。
可怜此君落君手,爱之不博连城璧。
锡花如雪错菱花,小字兴和犹可识。
晴窗拂拭支桐君,上下一般蛇蚹纹。
哀蝉遽止不成弄,千古雨声愁杀人(全金诗十六又续河南通志七十二)。
胡桃万瓦净如水,春阴不敢生莓苔。
檐雨阑干三百尺,多年雨啮空阶石。
繁华已逐水东流,断甓时从耕者得。
可怜此君落君手,爱之不博连城璧。
锡花如雪错菱花,小字兴和犹可识。
晴窗拂拭支桐君,上下一般蛇蚹纹。
哀蝉遽止不成弄,千古雨声愁杀人(全金诗十六又续河南通志七十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从邺城南城遗址出土的注雨瓦筒,通过这件文物引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前六句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邺城昔日的繁华:青雀飞舞的城南,高耸的五楼三台建筑群,光洁如水的琉璃瓦连苔藓都不敢生长,三百尺长的屋檐排水系统至今可见。这些细节共同构建出一个曾经极尽奢华的都城形象。
中间六句笔锋一转,通过"繁华已逐水东流"道出历史变迁。如今只能在耕地时偶然捡到残砖碎瓦,而这块被李辅之收藏的瓦筒虽刻着"兴和"年号,却已不再是连城之璧的珍贵文物。这里暗含对权力更迭、物质繁华终将消逝的思考。
最后四句聚焦当下场景:在晴窗下用这块瓦筒支起古琴(桐君),却发现琴身纹路与瓦筒裂痕惊人相似。当弹奏中断时,屋檐雨声与千年历史的回响交织,令人生出无限愁绪。诗人通过"琴纹"与"瓦纹"的巧妙呼应,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沧桑完美融合。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用一块普通瓦筒作为时空纽带,让读者看到辉煌建筑如何变成田间碎瓦,而当下雨声又怎样唤醒千年记忆。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比直接抒怀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