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山引水二首 其二

檐下枯槎拂荻梢,山川迤逦费公瓢。
幽泉细细流岩鼻,盆水瀰瀰涨海潮。
但爱坚如湖上石,谁怜收自灶中焦。
苍崖寒溜须佳荫,尚少冬青石茧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间引水的生动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

前两句写引水的工具和环境:屋檐下用枯树枝拨开芦苇引水,蜿蜒的山川间,取水需要费一番功夫("公瓢"指取水的工具)。这里用简单的日常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水的珍贵:山泉从岩缝细细流出,而盆中的水却能像海潮一样涨满。人们只喜欢坚固的湖石,却忘了这些引水的木头是从灶台烧焦的木炭中回收的。这里暗含深意——人们往往只看到美好的结果,却忽视了背后的艰辛。

最后两句转向对未来的期待:青灰色的山崖和寒泉需要树荫庇护,但现在还缺少冬青树和石茧苗(两种植物)。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也隐喻着事物发展需要合适条件。

全诗妙在将平凡的引水小事写得趣味盎然,通过"枯槎/湖石"、"细泉/海潮"等对比,提醒人们关注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和背后的付出。最后对"佳荫"的期待,又给这幅山水画增添了温暖的希望。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