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徐电发见寄长调索予词稿依韵答谢

三年京洛。
问消愁、惟有紫罗青玉。
不会意时思竟返,性是水禽山鹿。
赋愧安仁,悲衔阮籍,憔悴无如仆。
麻衣归里,怕看堂下慈竹。
感君问讯劳人,新词细字,泪眼昏残烛。
旧句已随秋叶散,两耳厌听琴筑。
白扇抄诗,红儿按谱,只恐添蛇足。
况须割衮,不堪缀此斜幅。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一位叫徐电发的朋友向作者索要诗稿,作者回赠的答谢之作。全词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京城漂泊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

上片写作者在京城三年的生活状态:
1. "三年京洛"开篇点明时间地点,用"紫罗青玉"(华美服饰)反衬自己内心的愁苦。
2. "水禽山鹿"的比喻生动说明自己向往自由的天性,暗示不适应官场生活。
3. 用潘安仁(潘岳)和阮籍两位古人的典故,自嘲文采不如前人,却和他们一样满怀悲苦。
4. 最后两句写害怕回家看到母亲("堂下慈竹"指母亲)为自己担忧,道出游子的矛盾心理。

下片回应朋友的关心:
1. 感谢朋友寄来新词慰问,但自己"泪眼昏残烛",处境凄凉。
2. "旧句已随秋叶散"说旧作散失,"厌听琴筑"表达对繁华生活的厌倦。
3. 用"白扇抄诗"(文人雅事)、"红儿按谱"(歌女演唱)等意象,婉拒朋友索稿的好意,怕自己的作品是"画蛇添足"。
4. 结尾用"割衮"(裁剪华服)比喻修改文章,谦称自己的作品配不上朋友的期待。

全词亮点:
- 用"水禽山鹿"这样生动的比喻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 "怕看堂下慈竹"细腻刻画游子思亲又怕亲人担忧的矛盾心理
- 结尾的谦虚态度展现文人风骨
- 通篇感情真挚,没有刻意雕琢,读来自然动人

这首词的价值在于真实记录了一个不得志文人的心理状态,既有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又有对艺术创作的坚持,还有对朋友情谊的珍视,多方面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