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送王颐殿丞
忆游长安城,皆饮毋卿宅。
身虽坐上宾,心是道路客。
笑言安能久,车马就奔迫。
城南南山近,胜绝闻自昔。
徘徊竟莫往,指点烦鞭策。
道傍古龙池,深透河渭泽。
山行吾不能,愧此才咫尺。
壮哉谁开凿,千顷如一席。
参差山麓近,滉荡波光射。
君时在池上,俗事厌纷剧。
望门不敢叩,恐笑尘土迹。
自从旅京城,所向愈无适。
君来曾未几,已复向南国。
扁舟出淮汴,唯见江海碧。
野人处城市,长愿有羽翮。
脱身相从游,未果聊自责。
身虽坐上宾,心是道路客。
笑言安能久,车马就奔迫。
城南南山近,胜绝闻自昔。
徘徊竟莫往,指点烦鞭策。
道傍古龙池,深透河渭泽。
山行吾不能,愧此才咫尺。
壮哉谁开凿,千顷如一席。
参差山麓近,滉荡波光射。
君时在池上,俗事厌纷剧。
望门不敢叩,恐笑尘土迹。
自从旅京城,所向愈无适。
君来曾未几,已复向南国。
扁舟出淮汴,唯见江海碧。
野人处城市,长愿有羽翮。
脱身相从游,未果聊自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舜钦写给朋友王颐的送别之作,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都市生活的疲惫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情感真挚动人。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回忆相聚时光:开头回忆和王颐在长安(京城)相聚的场景,虽然坐在宴席上,但心却像过客一样不安定。用"车马奔迫"形象地写出了都市生活的匆忙,暗示这种应酬让人身心俱疲。
2. 向往自然山水:中间大段描写长安城南的终南山美景,有山有水(龙池),但诗人因为俗务缠身,始终没能去游玩。这里用"愧此才咫尺"表达近在眼前却不得亲近的遗憾,用"千顷如一席"夸张地表现龙池的壮阔,反衬出诗人被困在城中的憋闷。
3. 送别与感慨:最后写王颐要离开京城去南方,诗人羡慕朋友能乘舟远行,看到"江海碧"的美景。最后四句尤为动人,诗人自比"野人"(乡下人),说自己在城市里像困住的鸟,渴望长出翅膀跟朋友同游,但终究未能实现,只能自责。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热闹的宴席vs内心的孤独,近在咫尺的山水vs无法到达的遗憾,朋友的自由vs自己的困顿
- 语言朴实但画面感强:"车马奔迫"、"江海碧"等用语简单却生动
- 情感真实不做作:不掩饰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坦然承认自己的羡慕和无奈
诗人通过送别朋友,实际上表达了许多现代人也能共鸣的感受:被工作生活束缚,向往自由却难以挣脱的矛盾心理。这种古今相通的情感,正是这首诗打动人心的地方。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