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年人在田园生活中的闲适心境,通过种豆这件小事传递出淡泊宁静的生活哲学。
前两句写主人公形象:牙齿头发已显中年模样,却安于在乡村过着清贫隐居的生活。"素隐主"三字透露出他主动选择这种朴素生活的态度。
中间四句聚焦种豆细节:种白扁豆本是为了代替名贵药材紫团参(体现知足常乐),收获时豆荚装满筐篮("筐筥"就是竹筐),原先茂密的豆藤被摘走后,窗边顿时少了荫凉。这里用豆架由茂密到稀疏的变化,暗喻时光流逝的自然规律。
最后两句最妙:屋檐外的竹子沙沙作响,仿佛在替主人吟唱。诗人把竹叶声想象成代替自己抒发心绪的歌吟,这个"替"字让无情的竹子有了人情味,也暗示主人公与自然融为一体。竹子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坚韧高洁,这里也暗含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肯定。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田园小品,没有华丽辞藻,但通过收豆子这样日常场景,把中年人的淡泊心境写得生动有味。最打动人的是那份与自然相处的默契——种豆收豆的劳作中藏着人生智慧,风吹竹叶的声响里听见心灵回响。
葛天民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其诗为叶绍翁所推许,有《无怀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