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渡口行船的生动画面,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美景和诗人的心境变化。
开头两句用"北船"和"南船"的对比,带出不同船只的特点:一边是乘风破浪的快船,一边是慢摇橹桨的轻舟。接着写船夫们天没亮就准备出发,渡口鼓声催人启程,让读者仿佛听到清晨忙碌的声音。
随着船只前行,晨雾散去,孤峰显现,阳光下的沙滩和远处的河岸清晰可见。诗人用"逶迤"形容山势蜿蜒,还没到中午,阳光已经照亮半山腰的楼台,这些建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远看像笼罩在神秘雨雾中。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望着远方心生愁绪,只能沿着水流采摘香草来排解。这里的"芳杜"(香草)象征着美好事物,暗示诗人虽然旅途寂寞,但仍不忘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全诗就像一组移动的镜头,从出发到沿途风景,最后到诗人的内心感受,语言清新自然,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晨光中的宁静与淡淡的旅愁。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