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日同麟徵瑶圃右阶苏门游南屏山

南山三月暮,幽映此林阿。
僧寂房犹在,潭空客再过。
洗松看塔小,坐石见湖多。
卦剔孱颜字,吾今悟刹那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游南屏山的闲适场景,通过五个画面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开篇"南山三月暮"点明春末时节,山中林木幽深("幽映此林阿"),为全诗铺设了宁静基调。随后诗人用四个特写镜头:空寂的僧房暗示禅意留存,清澈的潭水映照游人身影,这是第一组静与动的对照。

"洗松看塔小"是绝妙的生活化描写——雨后松针如洗,远望山塔显得小巧,这个细节让画面突然生动。而"坐石见湖多"则通过视角变化,表现静坐石上却能览尽湖光的多重收获。

结尾处诗人抚摸山石上的古字("卦剔孱颜字"),突然感悟时光飞逝("悟刹那"),这种从游玩自然上升到人生感悟的转折,正是古诗常用的"卒章显志"手法。全诗就像一组山水册页,既有"僧房空潭"的淡雅水墨,也有"洗松坐石"的明快写生,最后用哲思题跋收尾,让人在美景中体会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