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古北口》这首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同时抒发了对历史名将的追思之情。
前两句写景:雾灵山上野花盛开,山下泉水奔流,水声传入边关。这里用"杂花"和"流泉"两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边塞春景图,但"入塞声"又暗示了这里毕竟是军事要地。
后两句抒情:诗人感叹可惜遇不到像张少保(唐代名将张仁愿)这样的良将,否则就能在沙漠南边再建一座受降城(古代接受敌军投降的要塞)。这里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强盛国防的向往,也暗含对当时边防不力的忧虑。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以生动的边塞景物为背景,借古喻今,在赞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国事的关切。语言通俗却意味深长,让读者既能感受到边塞的壮美,又能体会到诗人的家国情怀。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