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答巴山王叔毅》是明代文人李东阳的作品,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开篇的孤独与豁达
"几障寒云一我轩"用寒云遮蔽小屋的画面,暗示自己隐居的清冷环境;"白头万事已随缘"直接点明主人公白发苍苍,对人生万事都已看淡。这两句为全诗定下基调——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坦然。
2. 自嘲中的智慧
"但知潦倒终丘壑"说自己注定要在山野间潦倒终老,"岂有行藏得圣贤"则自嘲做不到圣人那样进退有度。这种自我调侃反而展现了真实不做作的生活态度,比刻意追求圣贤境界更可贵。
3. 对世俗价值的反思
"画本定谁无巧匠"比喻人生没有固定模板,"金丹容别有神仙"暗指修道成仙未必只有一条路。这两句否定世俗标准,强调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活法。
4. 结尾的洒脱与幽默
最后诗人拄着短竹杖行走千山,却说"巴山肯秘传",仿佛这座山会偷偷传授他人生真谛。这种拟人化的写法,把严肃的人生感悟变得轻松有趣,体现诗人苦中作乐的智慧。
全诗核心在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在平凡生活中发现意义。诗人用自嘲代替说教,用山水意象代替大道理,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智慧不是刻意追求超凡脱俗,而是在认清现实后,依然能笑着走自己的路。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