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遗昔数口次杜少陵无家别韵

孑遗昔数口,相对饭藿藜。时危日忧生,转徙东复西。

幸未填沟壑,不辞困涂泥。锄耰付邻人,荆棘满前蹊。

故物不可遇,四顾常悽悽。妖狐作人语,饥乌向我啼。

不见索饭儿,转忆去帷妻。有群不敢入,有枝不敢栖。

薪木久已毁,藩圃无遗畦。出门未跬步,满地皆征鼙。

四邻尽惊走,岂不苦提携。嗟我掉两臂,亦苦去住迷。

苦贼与苦兵,所苦亦等齐。拘原空尔为,逸国多旁蹊。

承平知不远,此别休酸嘶。无家幸有身,尚得称遗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普通百姓的悲惨生活,充满了对和平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

开头写战乱前一家人还能围坐吃粗茶淡饭("相对饭藿藜"),虽然贫穷但尚能温饱。随后战乱爆发,百姓被迫四处逃难("转徙东复西"),像野草一样在泥泞中求生。家里的农具给了邻居,田园荒芜长满荆棘,熟悉的景物都不见了,只剩下凄凉。

中间用"妖狐作人语,饥乌向我啼"这样恐怖的意象,表现战乱中诡异恐怖的氛围。诗人想起饿着肚子的孩子和离世的妻子,连鸟兽都无处安身("有枝不敢栖"),暗示人间比动物世界更残酷。短短几步路外都是战鼓声("满地皆征鼙"),邻居们拖家带口逃难的样子令人心酸。

最后诗人发出痛苦的自问:战乱中当兵的苦,当贼的也苦,受苦的都是老百姓。虽然暂时保住性命("无家幸有身"),但这样的"幸存"反而更显悲哀。全诗以"遗黎"(战乱幸存者)自称收尾,平静中透着无限苍凉。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最朴实的语言说最痛的事。不直接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荒芜的田园、惊恐的鸟兽、逃难的人群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战乱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性打击。诗中反复出现的"苦"字,道出了乱世中所有人的共同命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