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临安试

南省观图丧一名,补闱又试万人英。
两重门阈如天险,十有七人倒地横。
谁设秦坑来贡院,枉教唐士梦登瀛。
云山万里家何在,月白风清鬼哭声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直白的语言讽刺了古代科举考试的残酷现实。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考试场景的恐怖画面
前四句像镜头一样展现考场惨状:第一次考试已经刷掉大批人,补考时上万人挤破头竞争。考场的两道门像天堑般难以跨越,现场竟有十七人直接昏倒在地。这里用"秦坑"(秦始皇焚书坑儒)比喻考场,暗示这里不是选拔人才而是摧残读书人的地方。

2. 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对比
"唐士梦登瀛"指唐代读书人梦想通过科举平步青云,但现实中却像掉进了万人坑。用"鬼哭声"这个强烈意象,把落第考生比作冤魂,月光下仿佛能听见他们的悲泣,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令人心惊。

3. 深层的社会批判
最后两句最扎心:这些离乡背井的考生,万里迢迢赶来考试,结果可能客死异乡。诗人用"家何在"的质问,揭露科举制度让读书人既无法实现抱负,又难归故里的双重悲剧。

全诗没有用复杂典故,就像用白话讲述的恐怖故事,把考场比作杀人坑,把落第者比作冤魂,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科举制度吃人的本质。这种血淋淋的写实手法,比任何理论批判都更有冲击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