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黄昏时分孤独愁苦的心境,语言直白却情感深刻。
上片从黄昏的号角声写起,"一声画角"打破了寂静,夕阳西下的光影催促着人们关上朱红大门。主人公独自倚着高楼栏杆,心中愁苦到极点,连栏杆都成了"危阑"——再倚靠就要承受不住这份痛苦了。"肠断已消魂"用夸张的笔法,说愁得肝肠寸断、魂飞魄散,突出思念之深。
下片通过三个短句点明时节:年纪渐长、大雁空自南飞、想问缘由却无人可问。大雁南飞本是寻常景象,但加上"空频"二字,就带出了徒劳等待的意味。最后三句直抒胸臆:思念让人心碎,眼泪止不住地流,偏偏又到了最易引发愁思的黄昏时分。这里"又是"二字很妙,暗示这种痛苦每天都在重复。
全词最动人的是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用"肠断"写心痛,用"愁泪难收"写悲伤,用黄昏的光影烘托寂寞。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意象组合起来,就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主人公度日如年的愁苦。特别是结尾处,把日复一日的黄昏与永不消退的愁思联系在一起,让人读来余味无穷。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