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八日天宁寺观塔灯联句(己巳)
并马入寺门,客衣罥稀蔹(朱茂晭)。
于焉展嘉觌,一笑辍铅椠(高佑釲)。
巡廊礼绀塔,卓立大且俨(彝尊)。
陈丹和暗粉,古色剩渲染(魏坤)。
迹仍开皇旧,函并舍利埯(查慎行)。
一十三重檐,檐檐风铎飐(善)。
蟠楹蛟躨跜,负础鬼瘠贬(茂晭)。
飞梯截阶级,白石夺琬琰(佑釲)。
镕金范为灯,设砌架成厂(彝尊)。
累累仄蜂房,历历覆蟹厣(坤)。
怖鸽栖未安,一夫突走险(慎行)。
绠缶牵膏油,豆火发星燄(善)。
初如萤尾炫,忽若兽目睒(茂晭)。
或如炉杴炭,或如灶炊栝(佑釲)。
须臾环扶阑,散作四百点(彝尊)。
虚堂鉴纤毫,老树失掩冉(坤)。
氛烟看直上,楼阁时一闪(慎行)。
置身圆镜中,交光不可掩(善)。
鼓钟声远闻,来者纷禳𥜒(茂晭)。
提携及童婴,罗拜杂寺阉(佑釲)。
营营各有挟,邀福毋乃谄(彝尊)。
礼义苟不愆,寸心又何慊(坤)。
玩物随所遭,谁能束崖检(慎行)。
宵分梵放歇,漏转人散渐(善)。
茗碗坐屡迁,松关启还扂(茂晭)。
衰年疲倚徙,禅榻拥衾簟(佑釲)。
弦月随侧轮,湿云俄淰淰(彝尊)。
骤惊山雨来,昏梦豁呓魇(坤)。
晨兴瞩林端,馀爝尚未敛(慎行)。
现代解析
这首《九月八日天宁寺观塔灯联句》像一部微缩的古代纪录片,用诗句的镜头记录了秋日寺庙赏灯的全过程。我们不妨把它分成几个生动的片段来理解:
第一幕:秋日访寺(开篇4联)
诗人们并马踏入天宁寺,秋风摇着干枯的槐树,夕阳斜照山峦。他们脱下沾着野草的外衣("客衣罥稀蔹"),放下书卷笔墨,开始虔诚地绕塔巡礼。这里用"绀塔"(深青色的塔)、"卓立大且俨"等词,突显佛塔的庄严巍峨。
第二幕:古塔奇观(中间12联)
诗人用一连串奇绝的比喻描绘塔身细节:
- 塔檐像蜂巢蟹壳般层叠("累累仄蜂房")
- 塔铃在风中叮当作响("檐檐风铎飐")
- 蟠龙柱像蛟龙缠绕,基石上有鬼怪浮雕("蟠楹蛟躨跜")
- 白石阶梯比美玉更耀眼("白石夺琬琰")
第三幕:神灯幻境(核心12联)
最精彩的是塔灯点亮时的魔幻场景:
- 油灯如萤火虫闪烁,又像野兽的眼睛("初如萤尾炫,忽若兽目睒")
- 灯火时而像炉中炭火,时而似灶台炊烟("或如炉杴炭")
- 四百盏灯同时亮起,照亮整个殿堂("散作四百点")
- 烟雾直上时,楼阁在光影中忽隐忽现("楼阁时一闪")
第四幕:众生百态(6联)
香客们携家带口来祈福,有人虔诚跪拜,也有人暗自盘算私利。诗人发出感叹:只要心诚,简单的仪式就足够("礼义苟不愆,寸心又何慊")。
尾声:夜归悟禅(最后6联)
夜深人静时,诗人们品茶谈禅。弦月升起,湿云聚集,突然的山雨惊醒了似梦非梦的恍惚。次日清晨,林间还残留着未熄的灯影,仿佛昨日的震撼仍在延续。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电影般的叙事:从入寺到夜归,完整呈现了古代文人的雅集活动
2. 通感修辞:把视觉(灯火)、听觉(风铎)、触觉(山雨)交融描写
3. 世俗与超脱:既有热闹的民间祈福场面,也有"置身圆镜中"的禅意感悟
4. 奇幻比喻:用野兽眼睛、炉炭等日常事物形容神圣的佛灯,产生奇妙反差
通过这次观灯,诗人不仅记录了物质文化遗产(古塔建筑),更留下了精神文化遗产——那个秋夜里,佛法、艺术与自然共同造就的永恒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