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歌送张彦洪使毕还河东

吾乡故人零落尽,见子老成殊慰心。祥金百鍊乃利器,桐尾方焦逢赏音。

河东臬府幕下士,飞传来作朝正使。太和岭上盗已空,旌旗尽是官军红。

杀人如麻道路绝,朝狐暮枭竞巢穴。严风歘起霜倒飞,塞日黯淡寒无辉。

子来未几遽言归,使我东望泪沾衣。岂不闻并州少年游侠子,手携玉龙最轻死。

并州将军刘越石,夜半登临长啸起。汾河直来绕郡城,雁门离石寒峥嵘。

老旻四叶弹丸地,大梁全师劳再征。一朝征贼辄破碎,大将不诛天失刑。

为子作歌歌愤激,眼中太行如动色。安得壮士射乌弓,为落搀抢连太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元代文人写给朋友张彦洪的送别之作,既有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也有对时局动荡的愤慨,情感真挚而激昂。

第一部分:欣慰与赞赏(前四句)
诗人开篇就说家乡的老朋友大多已不在人世,见到张彦洪这样成熟稳重的人让他倍感欣慰。用"百炼成钢的宝剑"比喻张彦洪是经过磨练的人才,"烧焦的桐木遇到知音"这个典故暗指张彦洪终于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第二部分:时局描写(中间十二句)
这里生动描绘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张彦洪作为使者往返于河东与朝廷之间,虽然官军表面上收复了太和岭,但盗匪横行如同昼伏夜出的猫头鹰,路上尸横遍野。用"严霜倒飞""太阳失去光辉"这样夸张的天气描写,暗示社会的黑暗压抑。诗人刚与友人相聚就要分别,不禁泪湿衣襟。

第三部分:借古讽今(后十句)
诗人借并州(今山西)的历史人物抒发愤懑:提到古代并州游侠少年敢作敢为,东晋名将刘琨(刘越石)半夜登城长啸抗敌的豪情。但如今面对外敌入侵("老旻"指金国),朝廷军队屡次征讨却效果不佳,该罚的大将未被惩处。最后激昂地呼吁:真希望有壮士能射落灾星(搀抢星),用神话意象表达平定乱世的渴望。

全诗通过三个层次,从个人情谊写到社会现实,再升华到家国情怀。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在乱世中依然保持的侠义精神——既有对朋友的真诚,也有对正义的坚守。诗中"杀人如麻""大将不诛"等直白的批判,更体现了文人直面现实的勇气。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