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二首 其十二
鲁论安昌侯,田至二百顷。
后堂罗曲旃,女乐极妍靓。
晚爱肥牛亭,僣上辄有请。
行内忧外家,略不效忠鲠。
口张理义门,胸裹利欲阱。
持国送与人,独欲保首领。
焉知赤眉祸,暴尸肉未冷。
寄言发冢儒,厥报捷响影。
后堂罗曲旃,女乐极妍靓。
晚爱肥牛亭,僣上辄有请。
行内忧外家,略不效忠鲠。
口张理义门,胸裹利欲阱。
持国送与人,独欲保首领。
焉知赤眉祸,暴尸肉未冷。
寄言发冢儒,厥报捷响影。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讽刺了一个表面仁义道德、实则贪婪自私的权贵人物。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权贵的奢靡生活
诗中用具体数字描写这个侯爷的奢侈:拥有两百顷田地,家里挂着豪华的曲柄旌旗,养着美貌的歌姬舞女。晚年还贪图皇帝的肥牛亭,不断提出非分要求。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一个剥削百姓、贪得无厌的官僚形象。
2. 虚伪的双面人
最讽刺的是这个人满嘴仁义道德("口张理义门"),心里却装满利益陷阱("胸裹利欲阱")。他掌管国家大权却只顾私利("持国送与人"),遇到危险只想着保全自己("独欲保首领")。这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形象,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3. 恶有恶报的结局
诗的最后用"赤眉祸"(农民起义)的典故警告:这个权贵最终暴尸街头,尸体都没凉透。就像今天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表面风光最终难逃法律制裁,说明正义虽然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对比,揭示了"伪君子迟早遭报应"的道理。就像现代那些台上讲廉洁、台下搞腐败的贪官,诗人用历史故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