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雨萧瑟的清晨,诗人在灵隐寺面壁轩中醒来时的所见所感。
前两句"去年秋雨声萧飒,面壁轩中寄禅榻"交代了时间地点:去年秋天,雨声沙沙作响的时节,诗人暂住在寺院的面壁轩中。"寄禅榻"三个字暗示了诗人是来此修行或静思的过客。
后两句"晓起推窗失四山,白云正滃神尼塔"是点睛之笔:清晨推开窗户,发现四周的山峦都被浓雾遮蔽看不见了,只见白云正缭绕着寺院的佛塔。这里"失四山"的"失"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又暗含了诗人超脱尘世、忘却外物的禅意。
整首诗通过秋雨、禅房、云雾、佛塔等意象,营造出一个空灵静谧的修行境界。最动人的是最后那个定格画面:推开窗户的瞬间,只见白云环绕佛塔,其他一切都隐没在雾中,这个场景既真实又充满禅机,让读者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