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行赠范振
钱塘江北百里馀,涨沙不复生菰蒲。
沙田老桑出叶粗,江潮打根根半枯。
八月九月秋风恶,风高驾潮晚不落。
鼓声鼕鼕橹咿喔,争凑富春城下泊。
君家茅屋并城楼,不出山行不记秋。
越舶吴帆亦何故,今年明年来复去。
沙田老桑出叶粗,江潮打根根半枯。
八月九月秋风恶,风高驾潮晚不落。
鼓声鼕鼕橹咿喔,争凑富春城下泊。
君家茅屋并城楼,不出山行不记秋。
越舶吴帆亦何故,今年明年来复去。
现代解析
这首《富春行赠范振》描绘了钱塘江边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的开篇写钱塘江北的沙地,原本长满菰蒲,如今却因涨沙而不再生长。沙田上的老桑树虽然叶子粗大,但江潮拍打根部,导致树根半枯,暗示了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生命的脆弱。
接着,诗人描写了八九月间秋风猛烈、潮水汹涌的景象,船只在这恶劣的天气中艰难前行,最终停泊在富春城下。这一部分通过风、潮、船的组合,展现了人们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奈与坚韧。
然后,诗人提到朋友范振的茅屋依城而建,生活简朴,似乎与世隔绝,连季节的更替也少有察觉。这种生活状态与外界频繁往来的船只形成鲜明对比,船只年年往来,象征着外界的忙碌与变迁,而范振的生活则显得宁静而恒定。
最后,诗人以“越舶吴帆”暗指来往的船只,感叹它们为何年年往返,似乎在询问人世间的奔波究竟有何意义。这一问句引人深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生命脆弱以及人世无常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