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为赵太社(蕃)作章泉二字及匹纸写诗二十二首赵一再有诗因次韵 其一

易象于坤必有章,泉翁此义发天光。
离趋外卦文加质,乾伏中爻絅覆裳。
欲验吾心观习坎,诚知是理识归藏。
公诗谢我祗成辱,敢复从公质寸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首探讨哲学和人生智慧的作品,通过易学中的卦象来阐述一些深奥的道理。

首先,诗中提到的“易象于坤必有章”,可以理解为在《易经》中的坤卦象征着大地,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章法。作者用“泉翁此义发天光”来形容这种道理如同泉水般清澈,能够照亮人的心灵。

接下来,“离趋外卦文加质,乾伏中爻絅覆裳”这两句,是在说离卦和乾卦在《易经》中的意义。离卦代表火,象征着外在的变化和表现;乾卦代表天,象征着内在的力量和本质。作者通过这两个卦象,表达了外在和内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欲验吾心观习坎,诚知是理识归藏”这两句,则是在说如果我们想要检验自己的内心,可以通过观察坎卦(代表水)来领悟事物流动变化的道理。只有真正理解这些道理,才能将智慧内化于心,做到“归藏”,即深藏不露。

最后两句“公诗谢我祗成辱,敢复从公质寸长”,可以理解为作者在谦虚地回应赵太社的赞美,表示自己的诗作并不足以与赵太社相提并论,但仍然愿意向赵太社请教,希望能够有所进步。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易学的卦象,探讨了外在和内在、变化和本质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智慧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作者谦虚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