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前韵

久阴冬竟暖,欲霁气先清。
田舍占烟火,军家候鼓钲。
风霜千里肃,天地一朝晴。
明日知何日,阳春又发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景象,充满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和对未来的期待。

前两句"久阴冬竟暖,欲霁气先清"说的是连续阴冷的冬天突然变暖,天空要放晴之前,空气会先变得清爽。这里用身体感受的变化,生动地写出了季节转换的征兆。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不同人群的生活场景:农民关注炊烟(烟火),军人注意战鼓(鼓钲),而自然界的风霜肃杀与突然放晴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对比让画面更加丰富立体。

最后两句"明日知何日,阳春又发生"是点睛之笔。诗人感叹不知道具体哪一天,但能确定春天一定会来。这种对时间不确定中的确定性,传递出对生命循环的坦然和希望。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捕捉季节交替的微妙瞬间,将自然现象与人间百态巧妙结合,最终落脚在对新生的期待上。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寒冬中坚信春天必来的乐观精神,这种感悟放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能引起共鸣。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