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三国时期蜀汉的历史事件,批评了统治者缺乏远见导致国家衰败。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描写蜀汉大臣费祎:一边是边境告急的军情文书(羽檄),一边是他仍悠闲地下棋饮酒。这里暗含讽刺——作为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琬允流指蒋琬、董允等贤臣),费祎虽有才干却未能尽责。
后四句点明后果:国家根基已经动摇(本根衰),却不懂提前防范(未雨绸缪)。最终蜀汉因连年征战民不聊生(蜀人苦),才有了谯周劝刘禅投降的悲剧。诗人借古讽今,提醒治国者要有危机意识,否则会重蹈覆辙。
全诗用平实的典故(如"未雨绸缪"出自《诗经》)、鲜明的对比(军情紧急vs大臣享乐),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