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郭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孤寂的郊外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孤独旅行的感慨。
诗的开头,“郭外平芜迥,溪边小径斜”,描绘了城郭外一片平坦的荒野和溪边弯曲的小路,给人一种开阔而又幽静的感觉。这里的“平芜”和“小径斜”不仅勾勒出景物的形态,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闲适。
接着,“客行迷野竹,莺语隔林花”,诗人以“客”的身份行走在野竹丛中,仿佛迷失在这片自然之中。莺鸟的鸣叫声隔着树林和花朵传来,增添了一丝生机与灵动。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陶醉。
然而,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孤独与无奈。“多景每难遇,孤游还自嗟”,诗人感叹美好的景色往往难以遇到,而自己却常常独自旅行,难免感到孤独和叹息。这里的“多景”与“孤游”形成对比,凸显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孤独感。
最后,“佳期竟何许,脉脉向春华”,诗人问自己,美好的时光究竟在何处?他只能默默地望着春天的美景,心中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无奈。这里的“佳期”与“春华”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与青春的活力,而“脉脉”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情与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郊外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他在独自旅行时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向往。诗中的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既宁静又略带忧伤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生之情的深刻共鸣。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