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里,思妇捣衣的场景,充满了哀愁和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直接点明主题:不知是谁家的妻子在秋夜捣衣,月光清冷,风声凄凉,捣衣的声音听起来格外悲伤。"月苦风凄"四个字,把秋夜的寒冷和孤寂写得淋漓尽致。
中间两句"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具体点明时间是农历八月初九,正是秋夜渐长的时候。思妇不停地捣衣,捣衣声一声接一声,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这里用"千声万声"的夸张手法,突出了思妇内心的煎熬和思念之深。
最后两句"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最为动人。诗人想象,等到天亮时,思妇的头发可能都要愁白了,每一声捣衣声都像给她增添了一根白发。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把无形的愁思转化成了可见的白发,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思妇内心的痛苦。
整首诗通过秋夜、月光、捣衣声等意象,营造出一个凄凉孤寂的氛围。诗人没有直接写思妇在思念谁,但通过她不停捣衣的动作和捣衣声的描写,让读者自然联想到她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让情感显得更加深沉动人。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简单常见的日常生活场景——秋夜捣衣,表达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思念。即使是不懂诗词的普通人,也能从"月苦风凄"、"千声万声"这些描写中,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的愁绪。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