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戏呈钝翁二绝句 其二

红蕤枕畔辟寒犀,梦觉时闻乌夜啼。
若使清斋三百日,个侬何异太常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奢华与清苦之间的生活对比,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巧妙的反问,传递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前两句“红蕤枕畔辟寒犀,梦觉时闻乌夜啼”勾勒出富贵生活的场景:女子枕着绣有红花的软枕,床边放着驱寒的犀角(古代奢侈品),半夜醒来时听到乌鸦啼叫。这里的“乌夜啼”既写实又暗示孤独感,暗示物质享受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宁。

后两句“若使清斋三百日,个侬何异太常妻”突然转折:如果让她过三百天清贫生活(“清斋”指简朴生活),她和那些清心寡欲的官太太(“太常妻”指古代掌管礼乐的官员妻子,象征端庄朴素)又有什么区别呢?这里用反问语气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长期的环境改变会重塑人的性情和状态。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红蕤枕”“辟寒犀”等具体物件瞬间营造奢靡氛围
2. 通过“梦觉听鸦啼”的细节暗示富贵中的空虚
3. 用“三百日”这个时间量词强调环境对人的塑造力
4. 最后用“何异”的反问引发读者思考:人的本质是否由生活环境决定?

诗人没有直接批判富贵或赞美清贫,而是通过两种生活状态的对比,让读者自己体会:短期享受与长期修行会让人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比直接说教更有韵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