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隐居山林、自得其乐的生活画面,同时暗含对官场虚伪的厌倦。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开篇两句像一幅水墨画:在支硎山下的钓鱼石台边,诗人拿着铜镜和诗囊,在夕阳余晖中悠然自得。"手镜奚囊"这个细节特别生动,既写实(带着日常用品)又象征(镜中自照的文人雅趣)。
中间四句道出隐居原因:诗人受不了官场上那些虚情假意的应酬("残客对人谁可耐"),更厌恶被当作取乐的小丑("俳优畜我"),于是选择归隐。"打虎""筹松"两句用典故说人生选择——与其在官场逞强(打虎),不如像松树般静养心性。
结尾两句最有趣:诗人自嘲是"颠主事",看似疯癫却把精心创作的庙堂颂诗呈给皇帝。这种矛盾恰恰揭露了文人处境——即便归隐山林,心中仍存济世之志。就像现代人辞职去终南山隐居,却还在朋友圈发正能量语录一样,透着理想与现实的拉扯。
全诗妙在把隐居生活写得既超脱又接地气,那些钓鱼、照镜、吐槽上司的细节,让古代文人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不想上班"又"心系天下"的复杂心态,很有共鸣。
严遂成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