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陈伯厚的官员辞官回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着对官场失意的释然和对家乡亲情的眷恋。
前两句用"云壑""风霜"这些自然景象,暗喻官场沉浮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秋日的山雾像挥之不去的仕途烦恼,闽地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的鬓发。三四句更直白:年纪大了却没能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荒芜的小路让他多次想写辞职信。
但全诗最动人的转折在五六句。虽然当个小官(县丞)当得憋屈,但想到能回家陪伴高寿的母亲尽孝,这份喜悦冲淡了所有不如意。最后两句画龙点睛:看他离去的背影从容不迫,没有半点怨愤,这种淡泊名利的境界,只有古代圣贤才能真正懂得。
诗人没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用"欢荣庆母慈"的温暖、"逶迤无愠色"的平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豁达。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在亲情中找到精神归宿的智者。这种把仕途失意转化为天伦之乐的人生态度,正是这首诗最打动现代人的地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