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转庵用梗字韵赋梅

见梅思洛阳,何愁道路梗。
见雪忆灞桥,便可心思省。
仙家种玉成,造化炊粱顷。
凛然孤高标,敢以尘溷请。
将军有传令,遽成临渴井。
王言惟作命,盍作和羹领。
香色归本根,滋味岂机阱。
自非泯全牛,安得试尝(疑当作肯)綮。
转庵句中画,梅诗言外警。
难韵有辘轳,妙语压菑眚。
昨夜垂垂雨,一洗娟娟静。
便觉容成圃,真是太玉境。
朝来知见香,堕在区别町。
不如两忘言,搔首孤山顶。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梅花和雪景,实际上是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人生感悟,语言生动有趣,又暗藏哲理。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梅花与记忆的触发
开头用梅花和雪勾起回忆——看到梅花想起洛阳(唐代文人雅士聚集地),看到雪想起灞桥(古人送别之地)。这里用"道路梗"(路途阻塞)双关,既指实际行路难,也暗喻人生困境。诗人说这些景物能让人"心思省",意思是自然能引发人反思。

2. 仙家与现实的对比
用"仙家种玉"(神仙种美玉)和"造化炊粱"(自然煮米饭)的对比,说神仙境界虽美,但人间烟火才真实。"凛然孤高标"形容梅花傲雪的姿态,但马上用幽默的"敢以尘溷请"(怎敢用尘土邀请你)自嘲,体现既向往高洁又扎根现实的态度。

3. 生活智慧的比喻
"临渴井"(渴了才挖井)讽刺临时抱佛脚,"和羹领"(调和羹汤)比喻处世需要协调。最有趣的是"自非泯全牛"化用庖丁解牛典故,说除非像厨师熟悉牛一样了解事物本质,否则怎能真正品味生活("试肯綮"指尝试关键处)。

4. 诗画与感悟
夸朋友"转庵"的诗如画,写梅花的诗暗含警世之言。用"辘轳"(井上滑轮)比喻押韵的巧妙,"压菑眚"(压倒杂草)形容语言精妙。昨夜雨后梅花更显清丽("娟娟静"),今晨闻到花香却已飘落("堕区别町"),暗喻美好易逝。

5. 超脱的境界
最后给出解决之道:与其纠结言语区分,不如登上孤山与自然融为一体("两忘言"用陶渊明"欲辨已忘言"典故)。"搔首"这个动作既表现思考,又带着洒脱。

全诗精髓:通过梅花从开放到凋落的过程,揭示人生既要保持高洁(如梅),也要接纳现实(如尘)。用幽默化解沉重(如"尘溷请"),用典故加深思考(如"全牛"),最终回归到与自然合一的超脱境界。诗中"道路梗""临渴井"等生活化比喻,让哲理变得亲切可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