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过金山(掩室化后)

不见德云闲古锥,淡烟寒日水涟漪。
风行雷动他山上,也好低头问讯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路过金山时的情景,充满了禅意和人生哲理。

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德云和尚(一位高僧)已经不在,只留下空寂的禅院。淡淡的烟霭、微寒的日光、泛起涟漪的江水,构成一幅静谧的画面。"闲古锥"这个比喻很妙,把德云和尚比作古老的锥子,既突出他的智慧锐利,又暗示他已超脱尘世。

后两句转入禅理思考:虽然德云已逝,但他的精神就像风雷一样在其他山间传播。这里的"风行雷动"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也暗指佛法传播的力量。最后一句最有意思:即便是路过此地的僧人,也应当低头向这座山(或者说向德云的精神)致敬请教。

全诗通过简单的自然景物,表达了深刻的禅宗思想:真正的智慧不会随着人的离去而消失,它会像自然力量一样永远存在并影响后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谦卑学习的态度,即使面对无言的山水,也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释心月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