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场景,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花香解愁的妙处。
前两句"似玉如酥最有情,一香熏彻万愁醒"用两个绝妙的比喻:花香像美玉般温润,像酥酪般香甜,最有情意。一缕香气就能穿透心灵,把万千愁绪都熏醒了(这里的"醒"是化解的意思)。
后两句"多应无奈花相恼,故绕荼蘼架底行"写得特别有趣:诗人猜想,可能花儿也拿自己的香气没办法(因为太香了反而让人困扰),所以故意躲到荼蘼花架下面去散步。这里把花香拟人化了,仿佛花香是个调皮的孩子,既想让人闻到,又怕香得太霸道。
全诗最妙的是把无形的"香气"写得活灵活现,通过"似玉如酥"的触感、"熏彻万愁"的力量、"绕架而行"的动作,让读者仿佛真的闻到了那阵能解忧的花香。诗人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出了生活中一个令人会心一笑的瞬间。
苏泂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馀。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馀》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泠然斋诗集》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