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老小县城的秋日景象,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传递出对贤明治理的赞美。
开篇"小国名犹古"点出滕县虽小却历史悠久,西风中的城邑透着寒意,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诗人用"雾吞残雉白"的朦胧画面,搭配"枫染数枝丹"的鲜明色彩,形成冷暖对比的视觉冲击,就像一幅水墨画中突然点缀了几笔朱砂。
中段笔锋转向动态描写:倦鸟匆匆归巢,暗示天色已晚;劳碌的人们辗转难眠,反映民生艰辛。这两句通过动物与人的相似状态,巧妙连接自然与人类社会。
结尾笔调转为明亮,称赞贤君重视农桑,让土地保持干燥适宜耕种。"桑土长乾"的细节描写,既体现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又暗含对清明政治的肯定。全诗从萧瑟秋景落笔,最终落脚于对仁政的期许,完成由景入情的自然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