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寺(一作李吕诗)

水轮依风负坤舆,百川东流同灌输。
掀巾之陂莽吞受,沃焦之山初不濡。
云根终古插江湖,狂澜滔天随卷舒。
空神回标避突兀,海门排霄岌相扶。
僧居蚝山迷向背,佛宇蜃气成吹嘘。
昔游玄冬崖壑枯,洪涛溅雨吹裳裾。
风来惊潮愁海若,溟涨跋浪翻鲸鱼。
羽渊咸池相荡潏,月阿日窟漂方隅。
此身浮沤一缘聚,四大湿相弥空虚。
针锋悬持妙喜住,蚊睫坐睨焦螟居。
山中老禅眼于菟,香饭遗化分彫胡。
重渊垂涎舞蛟首,方丈宴寝凝熏炉。
夜寒月黑照浊水,乞取坏衲摩尼珠(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一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焦山寺的壮丽景色和奇幻氛围,通过夸张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与宗教交织的神秘感。

1. 自然力量的狂野
开篇用"水轮""百川东流"等意象,描写大自然磅礴的力量——江河奔涌、海浪滔天,连山崖都被冲刷得湿漉漉的。特别用"沃焦之山初不濡"(焦山却始终不被浸湿)的对比,突出焦山的神奇。

2. 寺庙的奇幻景象
僧人住在像蚝壳堆成的山上,佛寺笼罩在"蜃气"(海市蜃楼般的雾气)中,营造出亦真亦幻的宗教氛围。用"蚊睫坐睨焦螟居"(坐在蚊子的睫毛上俯瞰微小生物)这种夸张比喻,表现佛法世界的精妙绝伦。

3. 人与自然的对抗
诗中"风来惊潮愁海若"等句,写人在狂暴自然面前的渺小,但老禅师却能淡定地"香饭遗化分彫胡"(分发食物),暗示修行者超然物外的境界。

4. 哲理性收尾
最后用"夜寒月黑照浊水,乞取坏衲摩尼珠"作结——在混沌黑暗中,破旧的僧衣和佛珠反而成为光明象征,传递"平凡中见真谛"的禅意。

全诗就像一部宗教神话纪录片:镜头从翻滚的海浪推到云雾中的寺庙,再特写老禅师布施的细节,最后定格在寒夜里的佛珠微光,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伟力与宗教宁静的奇妙共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