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日,大风起。
纸钱飞作灰,散落千山与万水。
旧坟间新墓,哀哀哭不已。
百役转沟壑,首丘宁有几。
朝廷自忠厚,恻然念无祀。
天下向万城,科条戒乡里。
缁黄施法食,县官具羊豕。
日昃天暝晦,阴灵集坛所。
饮食歆飨馀,似闻相告语。
秋冬复继惠,有后竟何似。
长林或扫松,荒阡谁挂纸。
生者不自给,死者长已矣。
因思上世人,未明仙佛理。
诸儒动引经,不肯祭非鬼。
推思九泉下,著令今代始。
从知征战场,饥魂怨千古。
纸钱飞作灰,散落千山与万水。
旧坟间新墓,哀哀哭不已。
百役转沟壑,首丘宁有几。
朝廷自忠厚,恻然念无祀。
天下向万城,科条戒乡里。
缁黄施法食,县官具羊豕。
日昃天暝晦,阴灵集坛所。
饮食歆飨馀,似闻相告语。
秋冬复继惠,有后竟何似。
长林或扫松,荒阡谁挂纸。
生者不自给,死者长已矣。
因思上世人,未明仙佛理。
诸儒动引经,不肯祭非鬼。
推思九泉下,著令今代始。
从知征战场,饥魂怨千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的凄凉景象,同时暗含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
开篇用"大风起"营造出萧瑟氛围,纸钱灰烬随风飘散的画面,暗示逝者已远、生者徒劳的哀伤。"旧坟间新墓"的对比,既写生死更替的自然规律,也暗指战乱饥荒导致死亡不断。人们痛哭的场景与"百役转沟壑"(百姓因劳役倒毙荒野)的惨状形成呼应,质问能寿终正寝者能有几人。
中间笔锋转向朝廷的祭祀政策。看似"忠厚"的官府要求各地操办祭祀,僧道做法、官员备祭品,但"阴灵集坛所"的诡异画面暴露了形式主义的虚伪。诗人想象鬼魂享用祭品时的对话,他们担忧秋冬无人继续祭祀,暗示官府政策难以持久。
最后通过古今对比深化批判:上古之人不信鬼神却质朴真诚,而今人虽大张旗鼓祭祀,却让战场饿殍千年含怨。最讽刺的是,真正需要关怀的活人"生者不自给",官府却忙着做给死人看的表面文章。全诗以清明祭扫为窗口,揭示了统治者漠视民生、粉饰太平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