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以诗徵亡碑于四十一丈既蒙酬和而诸兄亦继作焉联为巨编藏之巾笥虽所亡古刻不可复得而此之所获则已多矣顾其中犹有不能释然者因念吾子厚隶法妙古人当为我大书伟辞于壁庶以焜耀区区之望彼死鬼之陈迹其存亡盖不足为重轻

端居感物化,怅恨不出游。
赋诗往追亡,顾得杂佩酬。
结绶光陆离,缊袍非所羞。
终然抱耿耿,尼父悲东周。
凄凉尊犍崖,望想沧浪舟。
低徊不得去,寂寞将焉求。
安知崔蔡徒,考槃共斯丘。
为我挥素壁,报君当紫裘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事物的怀念,以及通过艺术创作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感。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段(前六句)写作者独居时的惆怅。他呆在家里感受到万物变迁,因为没能外出游历而遗憾。于是用写诗的方式追忆已经消失的碑刻("亡碑"),意外获得朋友们回赠的诗篇。这些新作像光彩夺目的绶带,而自己简朴的衣袍也不觉得寒酸——说明更看重精神交流而非物质外表。

第二段(中间六句)抒发深沉的家国情怀。作者像孔子悲叹东周衰落一样,内心充满无法排解的忧思。望着酒杯和山崖,想象着泛舟沧浪的逍遥,却始终徘徊不去,在寂寞中寻找精神寄托。

第三段(最后六句)转向艺术救赎。突然想到古代书法家崔瑗、蔡邕,希望当代书法家("子厚")能在白墙上挥毫题字。这既是对朋友的回报("报君当紫裘"),更是要用鲜活的书法艺术,来弥补那些消失的古碑带来的遗憾。最后点明主旨:逝去的文物固然可惜,但新生艺术更有价值。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一个文人如何将失落感转化为创作动力。从怀念古碑的惆怅,到获得朋友诗作的欣喜,再到邀请书法家题壁的豁达,完整呈现了艺术创作如何治愈心灵的过程。诗中"缊袍非所羞"的洒脱、"挥素壁"的意象,都生动体现了文人高雅的精神追求。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