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看透世俗、选择隐居山林的文人形象,表达了对现实失望、追求内心自由的情感。
前两句"世情谙已熟,长揖入山林"直白地交代了主人公的选择——在彻底认清人情世故后,郑重告别世俗("长揖"是古代一种庄重的告别礼节),归隐山林。这种决绝的态度暗示了主人公对现实世界的彻底失望。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隐居生活。"道远无人问"说他的处世之道无人理解,"诗成只自吟"写他写诗只能自我欣赏,这两句透露出深深的孤独感。"半生圆泽石"用佛教典故(圆泽禅师转世为石头)表达对命运的释然,"一调伯牙琴"用伯牙绝弦的典故,暗示知音难觅的遗憾。
最后两句"尽付东流去,沉埋直至今"是情感爆发点:把前半生的抱负、理想都像扔进东流的河水一样抛弃,这种自我放逐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一个"沉埋"既指才华被埋没,也暗含主人公心如死灰的状态。
全诗最大的魅力在于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古代文人典型的精神困境:既不愿同流合污,又难觅知音,最终只能选择孤独的坚守。诗中"自吟""沉埋"等词特别能引发现代人的共鸣——在浮躁的社会中,很多人不也常感到无人理解的孤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