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登六和塔
到眼忽金碧,塔影挂晴空。
问谁为此,窣堵卓笔写苍穹。
最好凭栏长望,隔岸越山如笑,揖我白云中。
城郭渺茫际,铃语坠天风。
登临兴,怀古意,两何穷。
是处江山,洵美韶景惜匆匆。
莫话钱王旧事,惟有无情潮水,日夜自流东。
欲去更回首,落日一江红。
问谁为此,窣堵卓笔写苍穹。
最好凭栏长望,隔岸越山如笑,揖我白云中。
城郭渺茫际,铃语坠天风。
登临兴,怀古意,两何穷。
是处江山,洵美韶景惜匆匆。
莫话钱王旧事,惟有无情潮水,日夜自流东。
欲去更回首,落日一江红。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登上杭州六和塔的所见所感,像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又像一首悠远的历史回响。
上片从视觉冲击开始:突然看到金碧辉煌的塔身,像一支巨笔直插蓝天。站在塔上远眺特别惬意,对岸青山仿佛在微笑,白云像在拱手作揖。近处城市轮廓模糊,只有塔铃在风中叮当作响——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也跟着登上了高塔,感受到那种开阔与飘逸。
下片转入感慨。登高的兴致和怀古的幽思都没个尽头,眼前美景虽好却容易消逝。提到五代吴越王钱镠的往事已经没人再提,只有钱塘江潮水日复一日向东流。最后要离开时回头一望,落日把整条江都染红了,这个结尾画面感极强,把历史的沧桑和自然的永恒都凝固在这一片红色之中。
全词妙在把空间感和时间感完美融合:从塔上看到的广阔空间,延伸到历史长河的深远时间,最后用"一江红"的壮丽景象收束,让人既感受到眼前美景,又体会到历史变迁的苍茫。语言明快不晦涩,比喻新鲜(如"卓笔写苍穹"),情感抒发自然不做作,是登临怀古词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