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仁独留治平寒夜有怀
遥遥治平寺,乃在楞伽麓。
之子神情秀,空山裹云宿。
月冷石林清,孤眠岂能熟。
还持一束书,起傍梅花读。
灯昏夜参半,饥鼠鸣古屋。
凄风西北来,吹堕檐间木。
感此霜露繁,坐觉芳华促。
少壮曾几时,岁月在空谷。
念子隔重城,何能慰幽独。
之子神情秀,空山裹云宿。
月冷石林清,孤眠岂能熟。
还持一束书,起傍梅花读。
灯昏夜参半,饥鼠鸣古屋。
凄风西北来,吹堕檐间木。
感此霜露繁,坐觉芳华促。
少壮曾几时,岁月在空谷。
念子隔重城,何能慰幽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寒夜独居时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思念,画面感很强,情感细腻。
诗的开头点出地点——治平寺,位于楞伽山脚。这里远离尘嚣,暗示主人公的隐居生活。"神情秀"的友人住在云雾缭绕的深山里,显得超然脱俗。
中间部分用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寒夜的氛围:清冷的月光照着石林,主人公辗转难眠,索性起身借着灯光读书。这时听到饥饿的老鼠在古屋里窸窣作响,西北风呼啸而来,吹落了屋檐的枯木。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夜的寂静与寒冷。
最后转入抒情。主人公感叹时光飞逝,青春短暂,在这空寂的山谷中,岁月悄然流逝。最动人的是对远方友人的思念,"隔重城"的距离让这份思念更显深沉,却不知如何排遣这份孤独。
全诗妙在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情感自然融合。寒夜的种种声响和景象,都成为主人公孤寂心境的写照。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让读者在感受寒夜清冷的同时,也体会到人生知己难寻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