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异乡漂泊时的孤独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
开头四句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处境:他不愿像野雀一样随便找个地方栖息,也不愿像台阶上的积水那样停滞不前。他清楚地知道这里不是自己的家乡,却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停留在这里。这里用"野雀"和"斜阶流"两个比喻,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中间四句描写赶路时的景色:天还没亮就爬上山坡,中午时分到达高山。看到挺拔的青松低垂着,浓密的乌云飘浮着。这些景物描写烘托出旅途的艰辛和压抑的氛围。
最后四句写天色变化和内心感受:东边飘来乌云,转眼间太阳就西沉了。赶路的人想着要独自过夜,随行的人却还在互相埋怨。这里通过"征夫"与"徒御"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即便有人同行,心灵上仍是独自漂泊。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通过对旅途细节的描写,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在异乡的孤寂。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感,以及面对陌生环境时内心的不安与彷徨。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