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山间客栈的所见所感,充满画面感和人生况味。
前两句写景:断裂的山峰像残缺的玉环,夕阳下旅客把马鞭挂在客栈,享受片刻悠闲。这里用"玦环"比喻山形,既形象又带着残缺的美感;"挂策"这个动作生动展现了旅人暂得休息的状态。
后两句抒情:重游旧地时,发现柳树都比自己稀疏(暗示年华老去),望着满天寒云,不禁想起故乡的山。这里用柳树的稀疏暗喻岁月流逝,寒云与故山的对比,透露出漂泊者对家乡的思念。
全诗通过"断山-客亭-柳树-寒云"四个意象的递进,由远及近、由景入情,把旅人那种疲惫中偷闲、孤独中思乡的复杂心境,用极简练的笔墨勾勒出来。最妙的是"一盏寒灯满屋山"的意境,小小油灯的光晕竟仿佛照亮了整个山影,把孤独的夜宿写得既温暖又苍凉。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