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滑州吏目张文质所藏鲍节判见赠吴兴唐子华画云山小景图

君不见夏圭昔写渔村春雾时,江山半入无声诗。

又不见马麟昔作关山秋色图,千里风烟来座隅。

夏圭马麟去已远,一入九原呼不返。只今画者乱如麻,吴兴近数唐子华。

子华非夏亦非马,得意云山自挥洒。一幅生绡不满尺,平远高深生笔下。

恍如坐我武夷山,主人见客开柴关。幽蹊曲径归路迷,白云引出青松间。

又如坐我潇湘侧,渔子舣舟来迓客。水边篱落自成村,伫望九疑江树隔。

隔岸人家茅盖亭,过桥二老指山青。飞泉落层石,古木挂寒藤。

晴窗忽看不似画,霏丹凝翠疑天生。相对融心神,顿觉尘梦醒。

疏懒胸中有丘壑,得此珍藏作清乐。平生寓意不留意,一朝笑赠芙蓉幕。

芙蓉幕底风流宾,高堂挂壁无红尘。公余把酒自怡悦,便是云山图上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就像一篇用文字描绘的"画评",生动地赞美了一幅名为《云山小景图》的山水画。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吴兴近数唐子华")像是"绘画史小课堂"。诗人先搬出两位南宋顶级画家夏圭和马麟,说他们的画能让人感受到"无声的诗意",可惜大师已逝。现在画坛乱象丛生,但唐子华(这幅画的作者)是当下难得的优秀画家。

第二部分("子华非夏亦非马"到"古木挂寒藤")是"沉浸式看画体验"。诗人详细描述画面内容:虽然画幅不到一尺,却神奇地呈现出武夷山的幽径、潇湘江的渔村。画中有茅草亭、过桥老人、飞泉古木,就像把真实山水装进了画框。这里诗人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仿佛自己真的在画中游览。

第三部分("晴窗忽看不似画"到最后)是"艺术感悟"。诗人说看着看着竟分不清是画还是真景,整个人都沉浸其中。特别有趣的是结尾,诗人调侃说画主人(张文质)原本把这画当宝贝藏着,现在却大方送给朋友,让朋友也成了"画中人"——每天办公之余对着画喝酒,仿佛自己就生活在云山美景里。

全诗最妙的是两点:一是用"比较法"抬高了唐子华的地位,说他不模仿古人却自成一派;二是把静止的画写"活"了,不仅写出画面细节,更写出了看画时身临其境的感受。就像我们现在看VR电影一样,诗人用文字带着读者"穿越"进了画中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