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文天祥(文丞相)的祠堂,表达了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
开头两句说,千百年来朝代兴衰更替,忠臣往往在国运衰败时遭遇不幸。这里暗指文天祥生在南宋灭亡之际,虽忠心报国却无力回天。
三四句赞美文天祥的气节:他宁死也不投降元朝,至死都在扶持年幼的皇帝(南宋末代小皇帝);而他生前考中状元(“巍科”指科举最高功名),一生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五六句写文天祥的才华与精神:他忧国忧民,写下救国策略(如《指南录》);他的《正气歌》充满不屈的骨气,像高山一样巍然挺立。
最后两句说,文天祥的祠堂建在家乡螺山,寄托着后人对他“以道士身份归隐故乡”的遗憾(文天祥被俘后,元朝曾劝他当道士,被他拒绝),如今庙宇静静矗立在山脚,供人瞻仰。
全诗用简练的语言,既写了文天祥的悲壮人生,又突出他的忠义与才华,字里行间充满敬仰。最打动人的是“生死皆无愧”的品格——无论顺境逆境,他始终坚守信念,这种精神跨越时代,至今仍能激励人心。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