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泰安等数州县饥民亟命设法赈济

东路行辇到,人食正荐饥。
呼庚儿女盼,宸游众所依。
村中皆菜色,散去掩柴扉。
救荒先发谷,转漕迅如飞。
两旬无多日,有司报民归。
地丁既已责,私派务全希。
尽力专邦本,留意欲国肥。
麦秋犹可望,黎命其庶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古代官员面对灾荒时紧急赈济百姓的场景,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灾情惨状(前六句)
诗人用白描手法展现灾民困境:皇帝东巡路上看到百姓以野菜充饥("人食正荐饥"),饥饿的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救济("呼庚儿女盼"),村民个个面黄肌瘦("村中皆菜色"),只能紧闭柴门忍受饥饿("散去掩柴扉")。这些细节像纪录片镜头,让人直观感受到灾荒的残酷。

二、赈灾行动(中间六句)
官府反应迅速:开仓放粮("救荒先发谷")、快速调运粮食("转漕迅如飞"),短短二十天就初见成效("两旬无多日,有司报民归")。诗中"迅如飞"这个比喻,既表现运输速度,也暗含对高效政务的赞赏。同时强调要杜绝摊派("私派务全希"),体现对百姓的体恤。

三、治国理念(后四句)
结尾升华主题:官员尽心为民("尽力专邦本")才能让国家强盛("留意欲国肥")。最后两句尤为动人——望着田里将熟的麦子("麦秋犹可望"),诗人祈祷百姓能熬到丰收("黎命其庶几"),这种接地气的期盼,比空喊口号更有感染力。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急民所急"的共情力。没有华丽辞藻,但"菜色""柴扉"等日常意象让人身临其境,"迅如飞""庶几"等口语化表达更显真挚。今天读来,这种"把百姓温饱放在首位"的为政理念,依然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