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高山寺庙过夜的所见所感,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秋夜山寺的静谧之美。
前四句写的是白天登山后的景象:站在山顶能感受到清爽的秋天气息,扶着高处的栏杆仿佛站在树梢上。抬头看觉得离银河很近,低头看发现群山都变得渺小。这里用"清汉近"和"群峰小"的对比,生动表现了山势之高。
后四句转入夜晚场景:空荡的池塘倒映着月光,夜风吹动树枝惊醒了栖息的鸟儿。诗人坐着吟诗难以入睡,直到稀疏的晨钟声响起,天快亮了。这里"空池生月"和"风枝鸣鸟"两个画面特别有感染力,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山寺夜景。
全诗最妙的是通过空间高低的变化(从山顶到池塘)和时间推移(从日暮到拂晓),把一次普通的山寺夜宿写得充满诗意。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吟坐不成寐"这个细节,含蓄地表达了对这清幽环境的喜爱和留恋。读起来让人仿佛也置身于那个月光如水、钟声悠扬的山寺秋夜。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